Roam Research - 緊緊相依的心如何Say goodbye

這篇文章,我們討論的是雙向筆記的心臟,由於每個人的筆記包含工作、生或、興趣、角色,所以需要越來越強大的功能。

鋼鐵人的心臟,是方舟反應爐,幫助維持生命及提供鋼鐵裝戰鬥能源來源。

伊隆·馬斯克(Elon Musk)將超級電容器商業化,成為電動汽車的能源,除了讓全世界油車變成電車,也讓他成為世界首富。

Raom Research的創辦人Conor 在2019年10月開放測試,同時發表了一份白皮書,宣告了下個時代知識管理方式。

他確實做到了,接下來的功能改進,讓粉絲絲每月15美金月租費買單,而Roamcult (註1) 粉絲們追捧下,引起資本的注意,在2020年估值達到兩億美金,成了世界級的筆記工具。

Roam Research的粉絲在推特上自稱為#roamcult,還有人人把 Roam Research 的logo 𐃏 符號紋身了身上,由此可見用戶對其產品的的喜愛。

這篇文章的目標,就是幫電腦安裝上一個Roam Research等級的心臟,這樣我們就能成為無所不能的鋼鐵人?

鋼鐵人、伊隆·馬斯克(Elon Musk)、Raom Research的創辦人Conor 都是偉大的天才,願意為偉大理想犧牲,卻也剛愎自大,不理會別人的意見,

不過有什麼關係,他們有錢、有地位、有粉絲,就算是邊緣人,又何妨?

只要他們能幫助我們擁有神奇的力量,不就好了?

在Roam Research的學習中,其實要非常感謝Roamcult,一篇篇文章,Youtube影片,推特上的發文,讓學習Roam Research變成可能。

例如我的朋友李娟,之前愛Roam Research到不行,到了和三個朋友創業做類似產品,還有成立直播頻道,持續開播兩年多。

像是我的朋友王樹義老師,像是個佈道士,樂於分享,經營社群,幫助許多學生藉Roam Research來完成論文。

最後是呂立青,是個軟體工程師,在Roam Research基礎上寫了很多JavaScript(害我現在也會一點點),讓我領略到Roam Research像樂高積木地有趣(大感謝立青熱心回答我的提問)。

roamcult本來就是一個個個人,或許像李娟從事學術研究(Research);或許像樹義老師和我善用工具精進流程;有的如同立青,是優異的軟體工程師,思考精細。

2019年10月,他們都遇上一個問題,對於複雜系統,缺乏好的軟體工具。

Micorsoft Word及Excel太呆板,引用功能不夠自動化,李娟就是面對空白螢幕寫作到要哭泣的案例。

Evernote,不適合快速搭建知識框架,比較像是靜態資料陳放。

Notion的資料庫好用,但我們要的是簡單電子表格,快速操作流程

當時全世界研究員、工具愛好者,都在等待下一代的筆記工具,一種能夠喚醒自己過去記憶,快速提取。他們已經買了許多筆記工具,願意付費給下一代筆記。

2019年Roam Research橫空出世,解決了上述所有問題,筆記重度使用者迅速歸隊在推特,用#roamcult標籤形成軍團,在全世界上各大社群媒體發送訊息,架設碉堡,攻城掠地,讓Roam Research成為王者。

2000年David Allen發展了Getting Things Done(註2),打造了完整得時間管理系統,理論到目前雖更新不大,但還是適用目前個人使用場景。

問題來了,當時發展出的工具如OmniFocus, Things 3, Todoist, TickTick等,都不是雙向筆記,和Roam Research這種筆記App,如同是編輯器和資料庫的差別。

經過了將近兩年使用Roam Research,我定義了幾個使用場景,用Roam Research作為筆記工具,來說明目前我和2000年這22年來Workflow的進化

a. 收件匣:收集這兩天的雜事,可以放在Daily Notes中,之後幾天的雜釋放在OmniFocus

b. 日計劃:用Daily Notes搭配看板,形成九宮格日計劃:

c. 日記:在Daily Notes,每天早上寫九宮格晨間日記。

d. Project List:製作Project list九宮格,加工雜事下一步行動成為Project List的一個行動。

e. 每週檢視:檢視過去記錄、現在專案、未來目標(年、百年)

f. 年計劃:寫日記時,對造自己的年計劃書寫

這六個流程組成一套容納多重訊息、解決複雜問題的流水線,讓我能快速處理遇到的問題,Roam Research的所有工具在一身(All in one)的便利,更讓我們的流程跌代更加快速,就像前面提到的樂高(Logo)積木,在此我要介紹幾個Roam Research的優秀功能,就像搭建鷹架的雙向接頭,兼顧耐用及彈性兩個元素。

一、雙方框:有頁引用及塊引用兩種,讓對一段話(Snippet,註3)引用的精確度更高了。

二、大綱(Outliner)及看板(Kanban):讓雙向筆記圖譜視覺化,開始擁有雙向筆記等級九宮格的雛形,從此超越紙本,沒有極限。

三、Daily Notes:非常方便的定位點,只要按一下快捷鍵,就回到Daily Notes,有點像是圓心、原點的概念。

四、雙Sidebar:分為左邊、右邊SideBar,這樣就能夠左邊圖譜(大綱及看板),右邊大綱(寫Markdown語法),一面寫大綱,一面寫內容,讓寫作更快更精確。

使用Roam Research需要努力(所以需要RoamCult的協助,好像是小精靈),但是學會了基本功能(雙方框、大綱、看板等),就像學會用樂高積木的秘訣,可以改善自己的工作流程及使用場景,讓工作更快速及精確。



Roam Research在2020年達成兩億美金的估值,封神的原因是天時、地利及人和

天時:全世界風行卡片盒工具是第一個原因,德國申克博士著作卡片筆記盒(註4,英文書名,How to take smart notes),Roamcult們幾乎人手一本,

地利:用正確的程式語言(LISP)開發,和雙向筆記契合度高,初期的創業團隊虎虎生風,每個功能讓人驚嘆連連,而RoamCult重度用戶為社群發展了課程及CSS, JavaScript插件,讓Roam Research產品本身更有魅力。

人和:全球的roamcult宣傳,降低了行銷成本。也讓用戶理解高月租費的價值。剛剛提到兩位好朋友王樹義、呂立青也是強力的佈道者。

於是Roam Research封神了,當時的氣勢,當真是如日中天。


全世界的開發者也震動,後起之秀Heptabase、Obsidian、TheBrain等誰不想搶食每個月15美金,估值兩億的大餅。

Roamcult認為Roam Research是唯一的心頭好,我就來證明他不是堅不可摧。

尤其是Heptabase出現後,我發現我使用Roam Research時,時間管理生產力沒有明顯提升,甚至其他Apps也可以取代;而我使用Heptabase寫作生產力卻大增?

如果你能讓神流血,人們將不再信仰祂;當血滴入水中,鯊魚就會嗜血前來─ 鋼鐵人2,反派鞭狂(Whiplash)

上週雙向筆記TANA出現,Roam Research見血了

先是好朋友呂立青拍一隻影片,說明了所有Roam Research功能久未進化(Kanban, Diagram等),而TANA後市可期,比Roam Research進步不只一點點。

又有王樹義老師舉了一個邏輯推理的例子,說明的TANA數據庫(Database)功能,兼具美觀和強力,Roam Research在這方面相形見拙。

我趕緊測試了一下TANA,發現兩位老師說的都是真的,TANA就像是Roam Research的破壁人(註5),讓我們知道Roam Research再沒有絲絲希望,他輸了,像王者一般的輸了

這次roamcult分成兩派,一部分袖手旁觀,看Roam Research落敗,就轉身離去;一部份留在現場,看等下Roam Research會不會站起來。



心裡是錯綜複雜的,曾經我的心和Roam Research綁得如此緊,怎能夠說不愛就不愛,我可是付錢買了Believer的。

但是身體是誠實的,使用Heptabase增加了100%的效率,TANA中supertag操控資料庫的威力。

漸漸才從震驚中回復,原來Roam Research的進化跌代落後了,人家以十倍速進化(Heptabase這段時間版本發表次數大約是Roam Research十倍),所以Heptabase進化到下個層次了,Roam Research再加速也跟不上了。

懂了這一點,這次輪到我這個Roamcult叛逃了,我想跟的是每週跌代多次的Heptabase走,而不是年更新兩三次的Roam Research。

我拿著我的鈔票投票了



三體(硬體、軟體、知識體)的最後一擊,THOR變成新心臟

鋼鐵人、伊隆·馬斯克(Elon Musk)及Conor無疑是天才,他們發明的天才的產品,確立偉大作品的架構,但他們可不一定想犧牲一輩子的人生來維持。

我需要一棵新的心臟,已經不是Roam Research,現有組件已經足夠,這顆心臟我命名為三體,硬體、軟體、知識體。

硬體:有多螢幕、導播機、4K模擬,滿足我直播及筆記軟體需求。

軟體:我使用THOR四個軟體的「概念」,最常用的是Heptabase(Project list)、TickTick(四象限日計劃)、其次是TheBrain(人際關係)、格誌日記(日記和日計劃)。

知識體:持續讀「魯曼一點通」這本社會學入門書籍,理解魯曼卡片盒的概念。

曾是roamcult,我叛逃了,思想鋼印失效,想面對日益複雜的環境,做好每日的工作,我渴望工作流程的精進。

只可惜,Rosm Research不再是我的良伴,Say Goodbye.

--- 備註

1. Roamcult:Roam Research的狂熱使用者,相信藉由這個工具可以解決知識生產的奧秘,解決困難的專案。

2. Getting Things Done:簡稱為GTD,由美國培訓師David Allen開發的時間管理系統,許多時間管理工具以GTD為開發理論基礎,例如OmniFocus,中文書名《搞定》。

3. Snippet:在程式設計裡面通稱一個書寫的小段落,可以是一個符號、一個字詞,一段話。

4. How to take smart notes:中文書名《卡片盒筆記》,內容主要說明德國社會學家魯曼博士做學術研究的卡片盒,鼓勵多做筆記,認為寫作是最重要的事情。

5. 破壁人:科幻作家劉慈欣所著《三體2:黑暗森林》中的角色。面壁計劃是地球挑選面壁者對抗三體人的計劃,破壁人則站在三體人這方,利用智子的窺視能力,破解面壁者的戰略意圖。

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以人為本的Scrintal和打造脈絡化的知識網路的Heptasbase 視覺化App大對抗

為什麼Heptabase裡有個Card Library ?